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作文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300字10篇(《长安客》读后感1000字)

admin 教育心得 2023-09-10 01:39:27 73

长安三万里,是李白执着追梦的过程,是他与现实之间的对抗,也是他心中一直燃烧着的火焰。这部电视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梦想的李白,也让我们思考到自己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作文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300字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阅读与收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现在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作文1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作文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300字10篇(《长安客》读后感1000字)

临时起意去看的这部电影,只是听到两个朋友说看了感觉不错,瞄到某篇影评题目说的是它,便匆匆买票进了影院。

事实证明这种连预告片都没看过,完全无预设的观影体验反而会带来更多惊喜。

先说整体感受:虽然片子时间有点长,节奏有点慢,但还是收获了满满的惊喜与感动。

故事以高适(就是那个写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人)的视角,回忆了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并讲述了大唐从灿烂盛世到衰败将倾的浮沉史,辐射出同一时期的一众文人墨客。

除了画风唯美,剧情流畅,这部片最动人的还是从头至尾贯穿着中国人才懂的文化与情怀。

它让教科书里的诗句变得具象生动,让只闻其名的历史人物变得立体鲜活。诗句中蕴含的情绪也在历史背景的加持下有了更为直观的体现。难怪有人说它创造出独属中国人的浪漫。

那些流传千古的文字,就是延续千年的文化血脉,让身处现代的我们跨越时空产生共情,从心底燃起文化自信。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只要我们一直阅读,一直流传,中华就会一直存在。

片中的人物塑造主要以高适和李白为主,他们一个是放荡不羁的谪仙人,一个是踏实周全的世间人。

二人从鲜衣怒马少年时相识结交,到前途困顿中年时相逢告别,再到乱世纷争暮年时相向而行,几十载的人生随着王朝的繁华衰落变迁,让人唏嘘感叹。

相比高适的稳重,很多观众对于这个故事里李白的形象颇有微词,在我们的滤镜里,他应该从始至终都是意气风发,张扬洒脱的样子。可片子的后半程他变成了一个怀才不遇,纵情放歌却难掩落寞,甚至有了肚腩的中年人,真让人难以接受。

可我却觉得这样的想象或许更接近现实,虽然他拥有万般才华,却一样被现实所困,受命运裹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抱负未曾实现,这对于孤高自傲的他来说就是一种遗憾和隐痛吧。

全篇最打动我的场景是李白吟诵“将进酒”的幻象,画面瑰丽神奇,意境壮美豪迈,背后的情绪却是无限悲凉。纵使是名扬千古的诗仙,也有人生的困局难以挣脱,但他用铿锵奔放的诗句鼓舞激励自己,这份奔涌激荡的情感令人心潮澎湃,甚至热泪盈眶。

虽然这部电影并不完美,但是它的立意和蕴含的人生态度让我为之倾心震撼。

“终于有一部动画电影,带你我回去这一段独属国人的惊艳而厚重的风流印记。它将浪漫主义渲染达了极致,将人生寄望抒发到了巅峰,将笑泪哀愁诠释进了心肠,也将抱负情怀展现出了深邃。快意少年终换白头,多少知己生老死别,那些熠熠发光的名字:高适、李白以及杜甫、王维们,永恒留于皎皎星河之中,便是值得。今人望见古时月,古意幽幽照今人。电影有一种乐观豁达的况味,那便是即使人生如朝露转瞬即逝,即使人生艰难坎坷憾事处处,即使回忆一生无法做到落棋无悔,却仍落拓笑看凡躯老去,一路追寻心中信念且理想不灭。这大概是它想传递给今时你我的一种活法力量。”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作文2

进入影院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我就告诫同往的儿子,这部电影虽然是部动画片,但是未必你能全部看懂。果然,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他就忍不住打开手机用百度搜罗关于唐朝的各种人物史料。但是电影画面中所表现的中国的山河之美,唐诗意境之美,渐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那些在课本上出现过的人和事,尤其是曾经反复吟诵的唐诗,借助动画这个载体,融入中国风的传统美学,使它们在大银幕上重新“活”过来,这让孩子暂且放下了“不懂”——那些因为缺少知识背景和人世阅历而导致的暂时的“不懂”。

然而,历史文化十分立体,它并不仅仅是课本中的某张图或某首诗,诗的背后承载了很多精神和故事,正是这些精神与故事打动了我们这些文艺中年,同时,也能把力量传递给懵懂的下一代,延续到更多人身上。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爷爷就是名将,身怀祖传绝技“高家枪法”的高适,唯一一次能够凭借高家枪法扬名立万的机会,是在玉真公主的舞会上,但是,在玉真公主的眼里,这种上阵杀敌的枪法,远远不如王维弹奏一曲舒心,高适只能黯然离场。但是他能读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里没有缠绵的离愁,没有凄迷的别绪,有的是雄壮的离歌,有的是对前途的期许。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李白是商人家庭出身,在唐朝就是社会上的“下等人”,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只能倚靠贵人推举?李白才如谪仙,为什么还要屡屡站在官府门口等待垂青,卑微地吃闭门羹?但是孩子能够体味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里的踌躇满志与自信洒脱,体味到诗人对于实现抱负毫不掩饰的喜悦之情。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暮年李白会和天下大势相悖“站错队”,永王几顾庐山,一代诗仙就此成为他的幕僚,居然以自己璀璨的才华为永王写了11首颂歌,随着永王反叛伏诛,李白也因此遭殃。但是孩子告诉我,他牢牢记住了李白说的一句话——“壮士暮年”,因为这四个字,他感悟到了李白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超越世间的规则所进行最后一搏时的无比辛酸,他也能够领略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快与如释重负。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高适忠心报国一辈子,却要被皇上怀疑,派程公公深夜“监军”,在战场展开与紧张的战事并无关系的调查?孩子也不懂为什么高适把分明属于自己的剿灭敌军之功名拱手让给后来的.将军严武?但是,他读懂了“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中透出的那股清冷的铿锵之气,黑夜将白日里战场的激烈全部掩藏,夜色下孤冷的勇士总是更令人生畏。

望着被战火波及的黄鹤楼,高适的童子说:“黄鹤楼已经毁掉了。”高适说:“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片尾画卷中出现了众多与长安有关的诗,由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用不同的方言朗诵出来。“只要诗还在,书还在,长安就一直在。”正是《长安三万里》里中用璀璨绚烂的画面诠释的诗句,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穿云破雾而来,如此强大。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作文3

《长安三万里》最近非常火爆,很多人看后评价很高。我是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关于高适的文言文了,学生给我介绍了这部电影。于是周末抽空将电影看完,感触很深,虽然知道结局,但是看着看着产生了很多共鸣。这部电影很适合中青年去看。很多人对电影中李白吟出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印象很深。我们看到影片里面的人物都是在追求“大鹏展翅”的一天,然而真正“扶摇直上”却是充满艰辛,很多人甚至一生都是没有成为“大鹏”。然而每一个人物都在努力,都在“扶摇”而上……

唐诗宋词我们从小都在背,我们也是上学的过程中有一个概念: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或许我们都很认同,但是背完以后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很难有直接的“接触”,很难体会那一首首诗歌的真正意境和思想。当我们观看《长安三万里》时,尽管是动画片,但是我们还是被诗歌的力量和魅力所折服。这些人物虽然只是动画,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确实在大唐的`盛世和长安的繁华中闪耀过,因为留下的那一首首唐诗就是佐证。电影看着看着,我们会发现原来每一首唐诗都是那个时代人物的心路历程,记录他们的悲欢离合、慨叹顿悟、生活遭际……最终这些诗歌和这些人物都定格成大唐盛世的优美图案。

《长安三万里》里的人物都在追寻成为那遥远的“大鹏”。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站在世俗的角度上似乎只有高适大器晚成,功成名就并且最终“封侯”成为诗人中功业最高者,做到了“扶摇直上”。然而这只是我们从实际的得失和当时的处境名誉思考。尽管片中的李白仕途不顺,放荡不羁,一度落魄,甚至成为阶下囚,但是李白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诗仙”地位谁能撼动?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谁能到达?

我们看到他们在梦想成为“大鹏”,渴望“扶摇直上”。无论李白的浪漫不羁,还是高适的务实坚持,他们的这些精神早已幻化出无形的“翅膀”。他们已经成了在中国古典诗歌和历史中“翱翔”的“大鹏”。他们不懈追求的人生就是在“扶摇直上”。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作文4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部电影——《长安三万里》。

电影里有李白、高适、玉真公主、杜甫……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因为战争陷入了混乱的故事。之后,高适与程公公回忆起李白与他的往事,也展示出了他与李白的深厚友谊。

让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高适与李白初遇。高适正在去长安的路上,李白却说高适偷他东西,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高适和那个小偷戴的是一样的帽子,李白误会了高适。李白发现高适身手不错,想让高适教他武术。之后,他们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真是不打不相识。他们一起喝酒、一起作诗、一起谈人生大事……

如果有高适一样的朋友,那该多么幸福。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作文5

今天王老师带我们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非常感动。我想写一篇观后感,保留、纪念。

这是一篇关于高适的电影,他把他和李白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度过的时光都演了出来,一丝不漏!

77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主要由于安禄山以三镇节度使和御史大夫的身份叛变,带着其他叛国的人建立了燕国,高适他没想到安禄山居然是这种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几年后,李白投靠了永军,高适很生气,就想问一问李白是怎么想的?忽然一阵脚步声传进了高适的耳朵,一个穿着白衣服的人被推了进来,哟,这不是李白吗?高适的书童走上前,拉开窗帘高声问道:“你看看,江夏都被毁灭成什么了?你还敢回来,太无耻了吧!”说完,李白就被关进了监狱,想出也出不来了。

之后,敌人又来打仗,唐军奋力反抗,可是等来的却是快要全军覆没的景象,士兵们累得连气都不想出了,可是敌人可不管这些,继续骚扰唐。高适见了这些,忍无可忍,用了李白曾经交给他的办法,伪装到自己都认为是真的地步,带着程公公把他以前放弃坚守的一座城夺了回来,取得胜利!

这就是我最喜欢,最感动的地方,我懂得了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内涵,知道了永不放弃,一直努力,就可能反败为胜,取得最后的胜利。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作文6

观看了《长安三万里》之后,真是让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爱饮酒作诗。

有气势奔放的诗人——高适。高适:704年~765年,与岑参并称“高岑”。气势奔放,奋发进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安禄山起兵造反,使唐朝发生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那时老百姓们真是赶驴的赶驴、逃跑的逃跑,黄鹤楼、王孙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为平地。

那时的高适便英勇地开始偷偷反击,最后高适趁机把安禄的营帐团团围住,先放一把大火将他们的帐篷点着了,又将一大堆雪从高处往下扔,而且还连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树干一起滚下去,把安禄山的军队打得毫无反手之力。最后唐朝大获全胜!

穿越千年的历史,让我好像看到了当时长安的繁华、黄鹤楼的高大、李白的洒脱,高适的英勇、王维的高冷……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电影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自豪、热血以及感动.……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作文7

今天,老师带我们看了一部文学电影——《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诗人的身世,以及盛唐时期到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巨大变化。盛唐时期,唐朝一片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但安史之乱后,战火纷飞,整个长安城陷入一片混乱……

这部电影给我感触很深。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李白醉酒后,诗兴大发,作诗《将近酒》时的想象。想象他和好友一起乘着白鹤,飞入星河,飞入诗词的天地,尽情饮酒作诗,感受诗词的浪漫。

最让我难过的.是高适因为自卑而有些口吃,读书也不是很成功,不像李白那样才华横溢。但他还有武艺在身,怎料在岐王府为玉真公主表演武艺时,却被公主嫌弃,被他人嘲笑,就在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但他从不放弃,最后成了有名的大将军,率领军队打败敌人。

这部电影绝不仅仅为我们展示了唐朝兴衰的画卷,还让我了解到了“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圣”杜甫的光辉一生。这真是一部有意义而且有价值的电影。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作文8

这一部电影的开头是高中丞在城上杀敌,接着程公公来询问高适和李白的`友谊。青年的高适为得功名便远赴长安城。在途中,便遇到了去扬州的李白。李白误把高适当作“小偷”,两人这才相互结识。随后两人共同待在一起几年,他们一起喝酒,李白还叫高适教他枪法,而他指导高适学习相扑。离别时他们约定一年后在扬州会面。

当高适再与他见面时,李白却似乎并不知道,但热情接待了他。这两个人一个潇洒帅气,另一个可以说是沉着冷静,性格完全不同,却相处得很好。影片最后,当给程公公讲述完时,吐蕃大军赶来,他们联手攻破了吐蕃大军。

安史之乱后,李白被释放。看完整部影片,我最记忆犹新的是高适最后说的一句话:“只要长安的书在、诗在,长安就在。”

这部电影中主人公高适让我明白:生活中有不尽的困难,只要努力而为,就会成功。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作文9

7月8日,《长安三万里》电影上映了,妈妈带我去电影院观看,一路上我都很期待,因为我想一睹那些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想看看是怎么样的李白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词曲。

电影主要是讲高适回忆他跟李白的种种往事,性格迥异的高适和李白从青年时偶然相识,之后的十年,乃至一生都算是知己了。影片中提到的诗人有很多,如王维、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等等。影片的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要是讲高适借用李白教他“相扑”时候的战术,以假乱真诱骗吐蕃大军,来了个“瓮中捉鳖”,最后吐蕃大军全军覆灭,守住了长安。

高适却没有贪恋权贵,把战功让给了接替他的`下一任将军。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李白的性格属于那种潇洒不羁的,我很羡慕他的才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优美的佳句。影片中提到他的诗有很多,比如《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将进酒》里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后我要好好的品味每一首古诗,认真仔细的体会每首诗的意思,多多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心境。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写出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作文10

我和好朋友赶在放映季的最后一天,火急火燎的跑去观看了号称“追光动画十年之作”的《长安三万里》。本来,我觉得这么一部大制作,电影院应该挤得人满为患、水泄不通才对,可没想到,偌大的放映厅,算上我们仨,一共才十个人左右。——哇,真是太爽快了,好像包场一样!言归正传,这部电影的内容还是很有趣的,不愧是十年力作!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我对一部电影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打动我。只要在某个情节能够触动我的心弦,引起共鸣或者思考,这对我就算一部佳作!而《长安三万里》正是能够不断撩拨我的心弦的一部电影作品!

故事线主要围绕着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以及他与李白贯穿一生的.友情展开的。故事内容紧密连续,把高适无奈彷徨的早年境遇,与李白才华横溢、豪情万丈、而又恣意挥霍玩乐的人生形成了对比。

人到中年之后,高适和李白都尝遍了人生百态,受过挫折,受过褒奖,体会过人生的无常。当年意气风发的蓬勃少年,曾经满怀豪情到长安寻求人生梦想,此时却都被蹉跎了情怀。半百之年,李白选择了入道,不再受凡尘间事情所烦恼。而高适则是选择从军,入了哥舒翰的帐下,为国家继续尽心尽劳。影片运用对比的语言,展现了高适晚年终于一展宏图,平定安史之乱后路过扬州讨伐永王,此时的扬州已经是一片断壁残垣,与当年盛唐时锦绣繁华的歌舞场形成强烈对比,在战争摧残后的城市,已经不复当年欣欣向荣、焕发生机模样,这也折射出李白暮年的心境和境遇,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蓬勃少年。

李白的浪漫和豪情都给了璀璨的盛唐,他和贺知章、张旭、王维、杜甫们在锦绣长安斗酒十千,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高适胸中的锦绣交付给了塞北边疆,千里黄云,北风吹雁。

电影中,我在李白身上,看到了浪漫的豪情万丈,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渺小。从高适的身上,我却看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家国情怀。高适和李白比起来,并不是天纵奇才。他对诗文没有太多执念,他所想的就是驰骋疆场,上阵杀敌。他踏踏实实,坚守着与李白的一年之约,与哥舒翰的十年之约,直到晚年终于得偿人生所愿。他在自己的时代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同时,这部电影还让我觉得古代过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对于下民们的机遇太过不公平。李白早年“行卷”,就因为是商人之子,也就是所谓的“下民”,就直接被拒之门外,报国无门。在皇宫权贵们的宴席上,像高适这样武功卓绝的“下人”们也只能将自己多年的努力用来博那些达官权贵们一笑,祈求他们的推荐。

当然,这部影片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用豪情万丈的情怀和锦心绣口的诗篇,表现了其实很残酷、血腥、动荡的年代,让人在快乐的氛围中还能窥见十分深刻的现实主题。